《 概念三∼升級版 吊芭樂&打魚窩
》
噴粒子誘魚雖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其瑕疵,除了人為限制禁用外,仍有下列三理由:
一、粒狀誘餌個體輕盈,即便在釣場平風無浪的狀態下,飼料撒及,擴散面積廣,亦即無法確切惠及下竿標點。
二、處迎風或側風面下竿,強風環伺下,一把粒子撒出去,其結果恐怕是魚窩不保,誘餌將魚群帶離標點更遠。
三、除了水面上的狀態,水表下更須考量,一旦釣場風揚出現水流,未經仔細算計,飼料撒下,恐怕受惠者是處水流下游的釣者。
所以囉,噴粒子並非萬無一失的誘餌戰術,還有其改良空間,其關鍵在於下竿者的「點」,概念便在於如何將魚誘近標點。
粒狀飼料有誘魚效果不穩定的瑕疵,蓋因其個體輕盈所致,卻就如同散彈一樣,誰也不能保證彈著點命中紅心,所以可以針對其缺點改善,讓飼料重量增加∼添加適量水分。
再回到主題,延伸前面的重點,當粒狀飼料濡溼後,相對於重量增加,也就能如預期般的擲撒到標點;或者,您也可以這麼玩,直接抓取一把濡溼的飼料,置於掌中握擠,使之糰狀密實如球,這樣,您也可以輕易且準確的投擲到標點。
這種「糰狀」的誘魚效果如何?老實說,就個人觀點而言,評語是「適得其反」!毛病出在餌糰直接投擲落水的聲響,一聲聲「咚咚」作響,似乎與直接用石頭丟魚沒有兩樣。固然丟下的是餌食,醞釀產生其誘魚效果,也必須待其餌體破裂、潰散。
其實,同樣施打誘餌,您也可以施點手腕,利用釣組準確地控制誘餌投擲「點」,讓魚窩更為密實,請仔細參考附圖,將粒狀飼料倒入容器,以手指併實彎曲勺水,切記,水量只要足夠溼濡遍及粒狀飼料的「面」即可,反之,水分太多反而導致粒狀飼料粉屑潰散,則更不利於產生擬餵食狀態的效果矣。
水分經過輕輕拌勻、經過一兩分鐘後,即可派用上場矣,如何用?請再費心參考附圖,以手掌勺取一把粒狀飼料,再將子線置上,再握實手掌並緊壓,利用飼料表層的凝聚使之成為不規則長條塊塊狀即可。
必須醒您的是,手掌心表面如乾涸枯澀,可能會讓表層溼濡的飼料黏著於手掌上、或者飼料餌糰不夠密實,欲將之利用線組盪抵標點,會有未抵標點即告提前解體崩潰落水之虞,也就是說餌糰落水處非預期的位置,如此效果反差矣。給您的建議是:抓飼料前先將手掌浸水,藉由手掌表層的水分潤滑達到餌塊「脫膜」的效果。另外,壓擠力道不足,餌塊也同樣提前崩解,因此也建議兩手同時壓擠,使之凝聚更為堅實。
由於其形狀不一,如同台灣原生土芭樂般大小,又是以釣組將之「吊」近標點,釣友遂以「吊芭樂」稱之;它與一般誘餌方法有何差異?有,其優點如下--
一、投擲標點準確性高,誘餌量多範圍小,誘使魚群更接近下竿標點覓食。
二、可依效果需要調整將粒狀飼料震落的水層深度(註:如欲採用漂釣,可在餌體接觸水面之後即進行震落;反之,欲將漂浮懸游的魚層下騙至釣棚,也可以讓餌體觸底之後再行震落。)。
三、除了沒有飼料撒在水面上的「沙沙」聲誘魚功效,但芭樂餌體崩解後,餌粒分解過程所產的氣泡,同樣可以達到擬餵食狀態要求。
四、餌糰大小可自由控制,可免於池魚的戒心提高。
五、可快速轉移標點,換言之,魚窩製作的效率效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