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聯合新聞網-釣遊天地【http://udnnews.com/NEWS/TRAVEL/FISH/】
【記者張銘隆/特稿】
台灣「怪魚」何其多,苗栗野塘釣得到印度的七星飛刀,南部水庫出現食人魚,加勒比海的紅鼓變成西海岸的新種鮸魚,基隆河中下游最多的是南美洲的清潔鼠,原本少有彩色魚種的台灣溪流,近年常常出現朱文錦甚至錦鯉的繽紛身影。有時天氣熱一點、水質變得更壞一點,原本大魚已經死絕的大漢溪、新店溪中游,甚至還會漂出幾尾數十斤重的大烏鰡魚屍。
「怪魚」其實不怪,大部分是一些養殖場逸出或不當放生的外來魚種,我們先不必對放流或放生者的善意存疑。只是一些現象可以提供「放生」活動者的參考,成千上百的朱文錦,只要來一次洪水就被沖得無影無蹤,大草魚或大烏鰡大部分只能待在在溪潭或河灣水域等死,基隆和平島的南部潛水同好,時不時也會撈到一些「呆呆的」放生龍蝦群、紅蟳甚至石斑魚。放生活動近期結合一些水產資源魚苗放流的經驗,比方選用虱目魚苗取代肉食性的魚種,就是較合理的做法。
即使一些順利歸化的外來魚種,大部分也會造成問題,譬如美國當年引進一些亞洲草魚和鯉魚試圖消化水域中滋生的水草,結果鯉科魚種大大壓縮了原生鱒、鮭的生活空間,漁獵活動管理單位規定從河裡釣上的鯉或草魚不得釋獲,熱門釣點附近永遠飄散著令人做嘔的被棄魚屍臭味。一些懂得吃鯉、釣鯉的亞裔釣友,反而因此成了深受某些釣場歡迎的人物。
如果從「釣」和「放」的現世功德上來看,從野外水域釣起外來野種的功德,似乎還比「拋棄寵物」或「不當放生」來得仁慈許多,所以釣友們對於橫行在本土水域的外來魚種「請勿客氣」,釣得一尾就減少對本土生態少一分影響,釣上的魚獲請勿再蹤返水中,但也絕對不要任意棄置以免造成污染。
【2002/08/24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