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懷疑是真的 據傳,曾經有人在雲南玉溪撫仙湖附近,親眼目睹過一種能嗑瓜子的奇魚,但是,魚嗑瓜子的事情卻在魚類專家那裡遭到了否定,魚嗑瓜子是真是假,世間真有如此神奇的事情存在嗎?
傳說,在雲南蚰P湖周圍有一眼神魚泉,泉水裡的魚十分神奇,它們別的不吃,只吃瓜子,而且還會像人那樣嗑瓜子,吐瓜子殼,許多年來這個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這聽似天方夜譚的傳說是真實的嗎?
咱們雖然說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但是這個魚能夠嗑瓜子,這事聽起來還是怎麼著都讓人覺得挺奇怪的,你說鸚鵡嗑瓜子可以,這魚它怎麼能夠嗑瓜子呢?但是這件事情還是真的有人親眼目睹並且把它給報導出來了。
2002年1月,人民日報記刊發了記者張帆採寫的文章,稱他親眼目睹了魚嗑瓜子的神奇事件,這篇報導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因為一些原因,我們始終沒有聯繫到這個作者張帆,所以也就沒有辦法證實他當時倒底看到的是一個什麼情況,但是這件事情傳出去之後,卻遭到了一些魚類專家的質疑,他們認為這個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
按照人們現有的對魚類的認知,魚是不可能像人那樣嗑瓜子的。這是因為嗑瓜子的過程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運臐A從瓜子放入嘴中,到嗑出瓜子仁,涉及到牙齒、唇舌等多個部位的協調運動,甚至有時候要借助手的幫助才能更好地完成,而魚是不可能做到這一些的。
為了弄清楚魚嗑瓜子的真實情況,2006年6月,走近科學的記者來到雲南,此行我們還特地邀請了專門從事雲南高原魚類研究的資深專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陳銀瑞。 神魚泉位於雲南玉溪江川縣境內的徐家頭村,6月的雲南景色秀麗,然而當我們逐漸接近徐家頭村時,卻感到了環繞在徐家頭村周圍的神秘氣息。
這裡是撫仙湖,中國乃至世界最神秘的水域之一,迄今為止這片水域還隱藏著水中木乃伊,水下集市等許多當下科學難以很好解釋的神秘現象。而緊靠徐家頭村的李家山,也於上個世紀出土了大量的古滇國器物,其精美的工藝水準與奇巧的設計構思遠遠超過了人們對那一時期技術水平的認知,成為了考古界的一個謎團,而魚嗑瓜子的事情就發生在李家山腳下的這個神魚泉裡,這不由得不讓人產生一些聯想。
在守泉的老婆婆打開了鐵門後,我們走進了神魚泉。池子裡的這些魚就是傳說中的能嗑瓜子的魚,如今已經被當地村民尊為神魚,由於當地村民對這種魚的崇拜,如今的神魚泉已經變成了一座具有祭祀功能的廟宇。這些神冪怐G真會嗑瓜子嗎,它們又是怎樣嗑的呢?懷著十足的好奇,我們接過了老奶奶遞上的瓜子,投了下去,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神魚們並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爭搶瓜子,老奶奶解釋說這是因為神魚還不熟悉我們,而我們則對這些魚是否真會嗑瓜子又增添了一份懷疑,魚嗑瓜子是真事嗎?
又過了一段時間,或許是神魚真的已經熟悉了我們,終於有魚將瓜子吃進去了,然而,它們並沒有馬上吐出殼來,而是很長一段時間後,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瓜子殼才從它們的嘴裡吐了出來。看來,這些神魚吃瓜子,吐瓜子殼還是真有其事的,但是,它們究竟是怎樣把瓜子吃進去又吐出來的,是不是真的像人那樣的嗑瓜子,由於在池塘裡,很多細節的東西沒法看得清楚,我們就向守泉的老婆婆提出了要撈上一條神魚來仔細觀察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剛一提出,就被老婆婆一口回絕了。
其實按照道理說這件事情很簡單,從眾多的魚裡面撈上一條來,抓把瓜子餵餵它,看看它到底是怎麼嗑瓜子的,但是在當地這個事情就沒法行的通,為什麼呢?因為按照當地的風俗,當地老百姓就把這井裡的魚都當做神一樣的敬著,生怕我們撈魚的行為驚擾了這些神鴃A對它們不敬,更不要說讓我們拿走去研究它了。所以說這位老婆婆的態度我們絕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們拍片子也一定去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魚撈不上來,我們到底該怎樣去觀察它是不是能嗑瓜子呢?
在我們給神魚餵瓜子的時候,陳銀瑞研究員一直在觀察著這些神魚的體貌特徵,越看就越覺得像是一種他以前在撫仙湖裡見過的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銀瑞:我看那個還是很像,那個本身就是雲南倒刺鱍。
雲南倒刺鱍是一種生活在撫仙湖及其周邊水域的特有魚種,陳銀瑞研究員早年曾經接觸過一些,但是,雲南倒刺鱍會吃瓜子,這他還是第一次見到,是不是這種魚原本就會吃瓜子,只是人們沒有注意到呢?既然撈神魚泉的倒刺鱍有一些難度,那就只有到撫仙湖裡撈幾條倒刺鱍來做個觀察了,或許這裡的倒刺鱍能告訴我們它們究竟是怎樣把瓜子吃進去的,是不是真的像人那樣在嗑。
在撫仙湖邊的捕魚高手李樹平的幫助下,我們順利地拿到了幾條雲南倒刺鱍,可是,瓜子放進去大半天了,撫仙湖裡的雲南倒刺鱍卻沒有任何反應,餓了它們幾天之後,它們還是對瓜子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
陳銀瑞:雲南倒刺鱍就是從過去在撫仙湖裡面所做的工作表明,它小的時候吃的東西跟大的時候吃的東西是不一樣,所謂小的就是在20公分之內,這個階段它主要吃一些絲狀藻類,到了大一點,30公分以後,它最主要就是吃水草。
問題就此出現了,如果雲南倒刺鱍的食物是水草,不能吃瓜子的話,那麼神魚泉裡這些會吃瓜子的神魚還會是雲南倒刺鱍嗎?會不會是專家的判斷出錯了呢?而且記者發現,撫仙湖裡的雲南倒刺鱍和神魚泉裡這些神魚相比較,無論是體形還是顏色,都是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的,如果說,體形的大小與生長年齡有關的話,那麼顏色差別這樣大又怎樣解釋呢?它們會是一種魚嗎?
一個問題沒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麼神魚泉裡面的這些神魚它到底是不是雲南倒刺鱍呢,而且它又是怎樣嗑瓜子?要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撈上幾條仔細地研究一下。可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又不允許我們這麼去做,幸好我們這個導演跟老奶奶相處的非常好,兩個人的感情可以說是在幾天的時間內就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後老奶奶終於同意說你們可以撈出一條來仔細地去研究一下。
撈魚的任務非李樹平莫屬,這位捕魚能手有著這幾十年的捕魚經驗,可是在神魚泉,撈魚的過程並不順利。
老奶奶:神魚才抬起兜兜就不在了,你們還不信,你們再抬一個兜兜過來,你們要拿得住,我輸你們100塊錢。
撈魚失敗只不過是魚經常接觸人,比較敏感罷了,李樹平並沒有在意老婆婆的說法,這一回,他得手了。
這就是神魚泉裡面的神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為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種神魚感到興奮。而陳銀瑞研究員在仔細辨別了這種魚的形態特徵之後,更加確定了神魚泉裡的神魚就是雲南倒刺鱍。
陳銀瑞:雲南倒刺鱍它主要的這個特徵有下面幾個,第一個它有兩對觸鬚,它有兩對鬍子,還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它的背鰭前面有一根倒刺,因此它這個倒刺鱍的這個名稱來源就因為有一根這個倒刺,咱們都叫它倒刺鱍。
通過神魚的觀察,我們發現它們的確是具有陳銀瑞研究員所說的那些特徵,如果說,體形大小與生長年齡有關,為什麼顏色還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陳銀瑞:撫仙湖的雲南倒刺鱍它一般生活在水的中下層,那麼應該說它所受到的光的這個照射,紫外線的照射顯得相對要弱一點,神魚泉的魚呢,因為它生活在一個比較小的環境,它這個水很淺,頂多四五十公分的這個水, 而且它水相當之清,那麼我想它在這個光線很強而且紫外線也很強的情況下生活, 可能這個是引起皮膚發黑的一個原因。
在弄清楚了神魚泉裡面的這個神魚到底是什麼的種類,我們就更想弄清楚它是怎麼吃瓜子的,是不是像人那樣去嗑瓜子,所以我們的記者還設想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給它來一個全透視,這樣我們就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它是怎麼嗑瓜子的,但是也許可能真的是因為換了環境,或者這個神魚真的是不在自己的那個神池裡面呆著之後,它死活也不肯吃瓜子了,我們的努力再一次失敗了。
出於尊重當地民俗的考慮,我們很快將神魚泉裡的那條倒刺鱍放歸到魚池裡面,為了看看神魚泉裡的倒刺鱍是否還具有吃草的習性,我們給神魚們餵了一些青草,沒想到,神魚對此反應熱烈。而對人們撒下的菜葉,神魚們也是照單全收。
陳銀瑞:它吃瓜子並不是那麼積極地去搶食, 反過來呢A菜葉它不吃瓜子它就吃菜葉,我說這種現象又把它自己的習性還原到原來祖先的那種狀態,這個才是它的本質。
神魚泉裡面的這些神魚它們的種類我們終於是搞清楚了,它們就是雲南倒刺鱍,它原本就是以水草菜葉為食的,但是到了神魚泉之後,它怎麼忽然放棄了水草和菜葉,而改吃瓜子了呢?真的是讓人有點想不通。而且它是怎麼把這個瓜子吃進去的,又是怎麼把它磕開的?是不是像我們人一樣,把這個瓜子皮在牙齒上嘎一嗑,把瓜子仁給吃下去呢?這一切我們都想知道。但是,鑒於當地的風俗習慣,我們實沒呇鹵鴘k更進一步詳細研究,但是就在陳銀瑞研究員給我們介紹這種魚的種類和習性時,我們的記者自己看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這種魚的口腔當中,沒有牙齒的存在,那沒有牙齒它是怎麼嗑瓜子的呢?
神魚泉裡的神魚在吃進瓜子時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將瓜子殼吐出來,是記者曾經注意到的現象,人人嗑瓜子是一個很快的動作,魚從吃進瓜子到吐出來為什麼需要這麼長時間,瓜子殼又是怎樣被口腔裡沒有牙齒的倒刺鱍嗑出的呢?
陳銀瑞:現在看來這些魚,它是屬於鯉科裡面的魚,鯉科裡面的魚,它嘴巴裡面,口腔裡面沒有牙齒,它牙齒是粘在頭的兩側,它咀嚼的時候,並不是牙齒跟牙齒合在一起,它的牙齒是跟顱骨,顱骨下面的一個角質墊相磨合,通過它們之間的磨合,來進行有規律的咀嚼。
為了能夠讓我們對倒刺鱍的牙齒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對一條撫仙湖裡的倒刺鱍進行了解剖,這就是倒刺鱍藏在咽喉中的牙齒,專業名稱叫咽喉齒,咽喉齒共分為左右兩個,它們與中間的角質墊形成了一個三角關係,隨著牙齒的不斷運動,對食物形成了一種研磨和擠壓。
陳銀瑞:它主要還不是嗑,主要是磨,研磨的這個結果,而且通過這個咽喉齒和角質墊之間的研磨,研磨的結果,可以把葵花子的殼磨掉,把裡邊的果實給咽下去,那個堅硬的葵花子殼可以通過上下顎的攪動,又重新把它吐出來。
按照陳銀瑞的指點,記者在神魚泉又著重留意了一下魚池的底部,發現裡面果然大量淤積著研磨後的碎屑,而且的確有很多瓜子殼並不完整,與人嗑的瓜子殼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可是,還有一個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同樣是倒刺鱍,撫仙湖裡的沒有改變習性,不會吃瓜子,而神魚泉裡的神魚卻發生了一些改變,增加了吃瓜子的本領呢?在徐家頭村,記者又對此進行了一些了解。
原來,現在的神魚泉以前是一口水井,從前在雲南的很多鄉村,鄉民們都有在水井裡養魚的習俗,這雖然有悖於現代的衛生要求,但卻體現了鄉民們那個時候的生存智慧,水井養魚一是可以防止有人投毒,二是可以監測水質,因為如果井水起了變化,井裡的魚會最先有反應。水井的設計也很獨特,引入的活水在第一個池中用來取水、洗碗、洗菜等,魚就養在這個池中,第一個池中流出的水到第二個和第三個池中,就用來洗滌衣物等,神魚泉作為水井的功用也是這樣,據江川縣志記載,村民們在這裡養這種被當地老百姓稱作青魚的雲南倒刺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600年間,人們天天在井邊洗菜,刷碗,這種倒刺鱍也與世隔絕,在水井中自我生存與繁衍,井水中留下的一些剩飯剩菜也就被養在池中的魚們當作餌料吃下了。
村里老人:那回是來了一個小娃來玩,玩嗎就拿個向日葵餅陳化了嗎?向日葵餅陳化了,就在井面前玩,玩的時候就掉下去了說去撈上來,撈的時候就看見魚在邊邊追著嗑,魚就拿進去嗑,它嗑瓜子吃那人們就覺得奇怪,從那個時候就覺得奇怪了這個魚,會嗑瓜子,把這個瓜子吃了,還把殼吐掉,從那個時候才說,這個魚奇怪奇怪會吃瓜子。
魚還能嗑瓜子的神奇事情一下子就傳遍了整個村子,而且,在雲南,自古就有著對水井裡的魚尊重和保護的習慣,村民們一般不吃裡面的魚。發現了水井裡的魚還有吃瓜子的功能之後,村民們更是將裡面的魚視為神物,時間推移,神魚泉成了一個寺廟,水井的功能徹底喪失。
那麼被當作神魚放到這個井裡的雲南倒刺鱍,此後的生活是過得非常太平,為什麼呢?沒有人禍了,就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會把它們打上來,擱到餐桌上,因為有人日夜的守護,這樣一來也存在一些問題:既然這個井成了神泉之後,人們再也不在裡面洗菜涮碗,所以留下殘留下來的菜葉米粒就再也找不到了,這些魚就失去了食物的來源。相比江河湖海,一口井它裡面的營養元素,餌料能夠有多少,斷絕了食物來源,那麼這些魚它到底該吃什麼呢?
記者:就是這個魚平時你都給它吃什麼東西啊?
老婆婆:吃瓜子,只吃瓜子,別的不吃單吃瓜子。
記者:它不吃菜啊。
老婆婆:不吃。
出於對這些神魚的尊重,村民們總是將它們認為最好、最乾淨、最安全的食物給這些神魚們吃,可是,問題也就出在了這裡,這些他們認為的好東西原本並不適合這些神魚。
陳銀瑞:瓜子殼還是比較堅硬的一種殼,我想它如果是咽下去以後,它是非常難以消化,它沒有辦法,它為了自己的生存,它也沒有其他的食物,它必須要撬開食物裡面最有用的東西,把沒有用的東西給吐出去。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了這神魚泉裡面的這些魚它是怎麼從吃菜葉最後改變為吃瓜子的,的確這個事情讓人很神奇。仔細地想一想,它其中還是包含了很多科學道理的,比如說就是它食性的改變。其實在自然界當中有比它還更加極端的例子,那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知的熊貓,熊貓繁衍至今,大概已經有七、八百萬年的歷史了。在冰河期,到處都是冰天雪地,抓不住肉食可以吃的食物了,於是熊貓改吃竹子,居然吃竹子就讓它活了下來,並且活到現在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家族,所以實際上它這種食性的改變就是為了適應環境讓自己活下去的。再有這些魚它集中在一個井裡面,不大的面積,根本沒有外來的基因注入都是自己繁衍,在這種情況之下,它跟真正的那些雲南倒刺鱍的差別就會越來越大,過了若干年之後,也許就會誕生出一種新種。其實我們平時養的金魚就是由鯽魚一代一代演化而來的,我們看到的錦鯉,實際也是鯉魚演化而來的,說不定真的哪一天,這種魚它真的會變成一種非常漂亮的觀賞魚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