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民眾將棄養的鬥魚任意放流,卻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台中縣大甲溪生態協會24日肯定石岡鄉積極推動「蓋斑鬥魚」復育的保育觀念,但建議任何物種的復育前,必須進行棲地完整的調查,並呼籲民眾勿任意放流蓋斑鬥魚。
石岡鄉石雕大師郭可遇,為重溫孩童時期田園蟲鳴蛙叫的大自然景觀,自闢生態池復育多種青蛙,日前發現生態池中竟然出現上百尾的「蓋斑鬥魚」。不但將池中的青蛙卵、蝌蚪以及蜻蜓的幼蟲吃掉,最後連青蛙都不敢靠近池中,造成池中生態嚴重的破壞。
郭可遇表示,由於蓋斑鬥魚是相當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他的生態池中不曾放入蓋斑鬥魚,卻突然出現大量鬥魚,研判是近年來地方推動蓋斑鬥魚的復育,有民眾棄養後將鬥魚放入他的生態池中,使得蛙卵、蝌蚪成為鬥魚的主要食物。
台中縣大甲溪生態協會秘書楊慧玲指出,各種生物進行復育前必須進行棲地完整的調查,如:水流、水生植物、昆蟲和魚等掠食者的組成份子結構,才能進行復育計畫的可行性評估。千萬不可因為「人」的因素,一下子就加入大量的鬥魚,而造成當地生態的遽變,對其他的生物可能是毀滅性的災害。
楊秘書表示,通常所謂「保育」,大都只針對「珍貴、稀少的單一物種」進行復育,卻鮮少注意到「棲地保育」的觀念,唯有「良好的棲地環境」,才能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在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組成的物種都很重要,若只是強調單一物種的保育,而不以棲地生態的保育為最終目標,那麼對整體生態環境而言,意義恐怕不大。
原本稀少引起眾人的大肆飼養 但是沒有規劃的養殖跟棄養 又讓生態發生再一次的浩劫 這是大家所料未及的吧 我也在很多小學的校園水池裡發現大批的蓋斑鬥魚 甚至學校老師帶隊到學校附近的溝渠 溪流 池塘去野放 沒有考慮到棲地的問題 將會嚴重影響其他魚種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