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國家公園每年有上千隻野生動物,因為穿越馬路而被車輛壓死,為了減少動物意外事故,公園管理處設計了一個「動物地下道」來降低動物遭到意外車禍死亡的數量,兩年來意外明顯降低,動物怎麼乖乖的走地下道?設計別有巧思。
監視器畫面上,眼睛發亮的白鼻心用靈敏的前鼻聞啊聞前行覓食,通過涵道,接著紅斑蛇扭腰前行,後頭追著的是長十公分的鼬獾,就連怕光的蝙蝠也選擇從這通行,這條長寬不到一百公分的道路不是水溝,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了減低野生動物被車意外撞死所設置的「動物地下道」。
陽明山國家公園副處長詹德樞:「這個就是我們生態廊道的誘導網,這些野生動物,不知道涵洞在哪裡,那牠們到這邊的時候,碰到誘導網沒有辦法過去,牠們就會沿著誘導網走到喇叭口,就可以過馬路了。」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與道路平行100到200公尺長、高約80公分的誘導網導引動物進入涵洞,誘導網上緣向路外側翻以免動物攀爬,涵洞入口以喇叭狀導引,入口處還用植物遮蔽,呈現自然隱密的狀況,並用食物來誘導野生動物改變慣性動線,涵洞基底還以仿大自然的粗糙材質,讓動物們方便爬行。
動物涵洞設計者黃光瀛博士:「另外我們也有比例尺,經過動物的長度甚至性別,我們也都很清楚。」除了利用比例尺紀錄各種動物長度、性別之外,涵洞入口還有監視器動態錄影,多少動物種類、多少數量一覽無疑,根據統計,至少15種動物、3800多隻走過。
花了整整11年的時間,黃光瀛博士所設計的動物涵洞,讓野生動物意外死亡數量下降至少三成,如此用心,他說成功在於將心比心。「用動物的思考去思考,就能做出完美的設計。」
要是全台灣所有的國家公園 都能效法之 想必野生動物的數量一定很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