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鯽呈銀白色,釣友偶而在野塘釣獲紅色、橙色的突變土鯽。
記者吳再欽/攝影
摘錄自聯合新聞網-釣遊天地【http://udnnews.com/NEWS/TRAVEL/FISH/】
原生鯉魚、土鯽 來不及長大【記者吳再欽/報導】
過去是河川、野塘、水庫主要對象魚的鯉魚、土鯽,受到河川水質汙染及外來肉食性魚類的擠壓,已經很難釣獲。
土鯽是台灣原生魚種,在吳郭魚尚未入侵之前,族群非常茂盛,也是民眾喜歡食用的淡水魚之一,魚塭早有經濟養殖。天然水域的土鯽以小於15公分居多。
土鯽的魚口小,索餌後又會吐出來,吃餌輕而小心,龜毛且警覺性高,浮標的魚訊不明顯,竿尾的敏感度要夠。由於索餌的特性,「魚很多卻不容釣」是土鯽的最佳寫照,也因此吸引釣友組成團體投入研究如何釣土鯽。
在台南地區可以釣土鯽的水域很多,但近年來釣獲量非常少,魚體很少超過10公分,釣友陳炳正說,宗教團體放生時也常放養土鯽,成魚的數量卻不見明顯增加。他說,吳郭魚引進後成為水中一霸,土鯽的釣獲量尚可,河川還能釣獲。除了水質汙染讓河川釣不到土鯽外,近年來大量的外來魚入侵,包括魚虎、泰國鱧、珍珠石斑、紅魔鬼、藍寶石、琵琶鼠等,活躍於各天然水域,缺乏攻擊性的土鯽當然不是對手。
土鯽呈銀白色,釣友偶而在野塘釣獲紅色、橙色的突變土鯽,食用鯽或放生野塘一直都是原種土鯽,沒有刻意繁養紅鯽魚,以自然方式繁衍,因此要在野塘釣到紅色的土鯽更不容易了。最近卻有觀賞魚業者,以金魚和土鯽雜交,培育出「紅鯽魚」,據說當「風水魚」很適合。
【2005/09/08 民生報】
這種紅鯽,小弟在碧潭,小粗坑.內湖廣興,金龍湖.情人湖,石門,貢寮.很多地方都釣過,我家小虎相當喜歡,曾帶回幾隻養, 無奈沒經驗,大約1個月死光光了!不過養個10來隻蠻好看的.
小馬:
你家私人行宮可以放這種紅粉佳人嗎!
我也來發言一下:
近日私人行宮實在難搞魚訊差,是該打打牙祭,放點台妹下去,讓它活龍活現,否則我跟小馬哥都要帶躺椅睡覺夢周公!
快了!他要去加菜了
只是不知賣甚回來菜
應該不會八國聯軍吧
本想也分享與坤哥在鯉魚潭釣到的大紅鯽照片卻貼圖失敗
請坤哥代貼了
Peter兄:
上次在鯉魚潭水庫照的紅鯽照片,在資料夾中找不到,不知是否被我刪掉了?真是抱歉!今日在民生報釣魚版上有篇我的專訪,真是獻醜了!可惜因多放一張野塘照片,一些釣魚精華理念無法排入,稍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