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 蛇 咬 傷
台灣常見毒蛇特徵:
雨傘節(神經毒):蝙蝠蛇科,全身為黑白相間的花紋,故又名節蛇,頭呈卵圓形,毒性很強,居六種常見毒蛇之冠。
飯匙倩(神經毒):蝙蝠蛇科,全身呈深褐色沒有特殊顏色的花紋,被激怒時頭部撐開呈飯匙狀,故名飯匙倩,且在背部顯出眼鏡狀花紋,故又名眼鏡蛇,頭亦不呈三角形而為卵圓形,毒性僅次於雨傘節。
鎖鍊蛇(混合毒):蝮蛇科,身上有三條圓鍊圈連成的鎖鍊狀花紋,因此得名,又名鎖蛇,頭呈不明顯三角形,具有神經毒及血液毒之特點。
百步蛇(血液毒):響尾蛇科,身上有深色三角形和淺色三角形相間的花紋,另外鼻尖向上翹,狀似梨頭,故名梨頭蛇。體型碩大,毒牙特長,一次注入人體的毒液量最多,故被其咬傷後的致死率為六種常見毒蛇之冠,因而有”百步蛇”之名。毒性在六種常見毒蛇為最弱。
龜殼花(血液毒):響尾蛇科,背部有狀似龜殼花紋因而得名。
赤尾青竹絲(血液毒):響尾蛇科,體形細小,全身翠綠如青竹,尾部為鮮紅色故名,頭部為大三角形。
症狀:
神經毒:侵犯神經系統為主,局部反應較少,會出現脈弱,流汗,噁心,嘔吐,視覺模糊,昏迷等全身症狀。
血液毒:侵犯血液系統為主,局部反應快而強烈,一般在被咬後三十分鐘內,局部開使出現劇痛,腫脹,發黑,出血等現象。時間較久之後,還可能出現水泡,膿包,全身會有皮下出血,血尿,咳血,流鼻血,發燒等症狀。
混合毒:同時兼具上述兩種症狀。
處理:
1.檢查患者狀況:
如果患者有休克、肢體麻痺、視力模糊、抽搐或意識喪失的情況發生,必須先維持患者的氣管暢通、呼吸、循環等基本生命現象,接著保持溫暖,讓患者躺下,給予氧氣。
2.保持冷靜:
千萬不可以緊張亂跑奔走求救,這樣會加速毒液散布。儘可能辨識咬人的蛇有何特徵,不可讓傷者使用酒、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並保持被咬傷的肢體低於心臟。並除去可能影響循環之戒指、鍊子等物品。
3.立即縛紮:
用止血帶縛於傷口近心端上五至十公分處,如無止血帶可用毛巾,手帕或撕下的布條代替。紮敷時不可太緊,應可通過一指,其程度應以能阻止靜脈和淋巴回流不妨礙動脈流通為原則(和止血帶止血法阻止動脈回流不同),每兩小時放鬆一次即可(每次放鬆一分鐘)。而以前的觀念認為15至30分鐘鐘要放鬆30秒至1分鐘,臨床視實際狀況而定,如果傷處腫脹益形擴大,要檢查是否綁得太緊,綁的時間應縮短,放鬆時間應增多,以免組織壞死。
4. 沖洗切開傷口,適當吸吮:
在將傷口切開之前必須先以生理食鹽水,蒸餾水,必要時亦可用清水清洗傷口。在將傷口以消毒刀片切開成十字型,以吸吮器將毒血吸出,施救者宜避免直接以口吸出毒液,若口腔內有傷口可能引起中毒。對咬傷部份不要冰敷,因為會造成凍傷,同時冰敷除去後,會造成反彈性血管擴張。
5.立即送醫:
除非肯定是無毒蛇咬傷,否則還是應視作毒蛇咬傷,並送至有血清的醫療單位(山區衛生所或省立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在不傷到自己及不移動患肢的前提下,設法觀察院記住蛇的特徵及花色,以幫助醫師進行抗毒血清的選擇。 儘速將病患送醫做抗毒血清過敏試驗後,注射抗蛇毒血清(被咬傷後四小時內注射抗蛇毒血清效果最好)。
預防:
1.進入有蛇區應著厚靴及厚帆布綁腿。
2.夜行應持手電筒照明,並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撥草將蛇趕走。
3.野外露營時應將附近之長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類躲藏。
4.平時應熟悉各種蛇類之特徵及毒蛇咬傷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