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在安心之下的吃口,和在有警戒心之下的吃口,是完全不一樣的。
個人經常在公園內池塘或野池餵魚。在習慣人工餵養,而無被人捕抓危險的池塘,只要有人投入食物,全池大、小魚群,聚集搶食,魚頭全部都是浮在水面上,根本不下沉,甚至會吸允餵食者的手指頭(例如在新店車子路口對面的一家蝴蝶生態館)。
有一次是在台北市南海路植物園的蓮花池餵魚,這池的魚性比較接近野生的,魚的數量非常多,當丟入麵包屑時,只見小魚由下往上衝,瘋狂搶食,吃完後魚身會下沉,但是不會逃走離開,好像在等下一餐,不過見不到大魚來搶,但是如果丟到蓮葉旁時,大魚才會突然從蓮葉下竄出,以極快的速度大口一張,吃了轉頭就再跑回蓮葉下躲藏,快的連個魚影都看不清楚。
由此可知,野生大魚吃餌是極度謹慎的,如有疑慮,絕不開口,和不怕人的魚,是完全不同的吃食行為。因此野釣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要驚魚,讓魚能放心大膽的吃餌,至於釣法、釣組、餌料等,反而是次要的問題。
如何才能做到不驚魚?到達水邊時腳步要輕,除非不得已不要太靠近水邊,身體要蹲下,不要站立,以免身影投入水中,釣位略為退後一些,翻找釣具,聲音要小。一切就緒下竿垂釣後,儘可能的做到靜與定的工夫。
夜釣時,燈光不要照入水中,尤其使用頭燈,燈光晃來晃去,極易驚魚。有些釣友認為燈光能誘魚靠近,但是以個人垂釣的經驗,燈光會吸引半水魚類,如目孔、溪哥、小鰱魚及其他幼小魚等靠近,尤其會招引蚊、蟲,對於大魚來說,只會逃之夭夭。
個人垂釣時的狀況,一般都是剛開始的前幾條魚很好釣,吃口乾脆,經常釣到當天最大的魚,但是接下來的吃口會越來越慢、越輕,魚似乎警戒心越來越強,吃食變的很謹慎,要等到下一批魚到達,然後又掀起一輪中魚熱,然後又…,經常都是如此的循環。如果沒有新一批魚的到來,就會是一場硬戰,中魚稀稀落落。因此,釣者應充分把握前幾竿的中魚機會,在魚還沒有反應過來有危險前,好好的先海撈一票(說的好像是詐騙集團)。
垂釣時經常發現,當魚餌剛拋竿落底時,就會有魚訊發生,魚輕輕啄食幾下後,吃口就停了,個人認為可能是魚餌表層被吃掉,魚鉤露了出來,讓魚起疑而停口。如果將餌球上的大一些,情況可改善許多。
以上所述,是個人垂釣時的體會,提供釣友參考。
感謝分享^^
嘖嘖!! 蔡大發表的文章整理一下都可以出本 釣魚入門指南拉!!
拜謝~
![]() |
![]() |
|
.當釣點內的魚吃餌謹慎,信號微弱時,可將釣餌拋到離原釣點向左或右方2、3呎處,有時會有較大的驚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