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鯽之家交流論壇◇土鯽之家-綜合交流區◇『釣魚二、三事』 → [轉帖]印尼漁夫捕獲化石魚

『釣遊全記錄』 『線上魚類郵票展(一)』 『線上魚類郵票展(二)』 『土鯽之家釣具商品購物區』
『釣鯽魚遊戲(阿達利的種類和練習)』 『釣鯽魚遊戲(夏)』 『釣鯽魚遊戲(冬)』 『釣鯽魚遊戲的原創網站』

  共有7218人關注過本帖樹形打印

主題:[轉帖]印尼漁夫捕獲化石魚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藍泡泡
  1樓 個性首頁 | 信息 | 搜索 | 郵箱 | 主頁 | UC


加好友 發短信
勳章:
終生成就獎
謝謝您曾經為土鯽之家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贊助勳章
義賣區購物達3次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金贊勳章
本勳章為贊助勳章的升級版,土鯽之家永續經營有您的重大貢獻!精華勳章
發表精華文章達3篇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熱心勳章
感謝您的熱心公益,並經常協助網友解決問題!分享勳章
感謝您經常分享好文章給大家!貼圖勳章
感謝您經常貼圖與大家分享!開心勳章
您總是能給別人帶來歡樂,謝謝您!土鯽之家粉絲團識別勳章
土鯽之家facebook粉絲團專屬識別勳章
等級:版主 文章:1019 精華:9 積分:10520分 金錢:18479元 經驗:10520點 魅力:5332點 註冊:2005/8/14 下午 08:24:18 登錄:1047次 近訪:2018/3/6 下午 07:51:18
[轉帖]印尼漁夫捕獲化石魚   Post By:2007/5/23 上午 10:52:39

貼子已被鎖定

印尼漁人撈到了一條化石級的腔棘魚。科學家原來以為腔棘魚在八千萬年以前就跟恐龍一起滅絕了。一九三八年南非海岸出現了一條。拉哈瑪跟兒子上星期六在北蘇拉威西外海又逮到了一條。他們先把魚帶回家,後來鄰居跟他們說這條魚不尋常。他們立刻把魚送去海邊一處檢疫魚場。十七個小時以後,這條腔棘魚死了。一位魚類教授葛榮說,腔棘魚多半棲息在水深六十公尺以上的海域,離開海水只能活兩個小時,這次捕到的腔棘魚卻在海水外面活了十七個小時算是破了記錄了。這條腔棘魚長一百三十一公分,重五十一公斤。
>
http://photos.hksaltfish.com/files/image11.jpg
http://photos.hksaltfish.com/files/image32.jpg

西元1938年12月22日,有人在南非東方的印度洋深海中捕獲了一條形狀非常奇特的怪魚。這條魚的發現,立刻轟動了全世界,因為牠是一條活生生的腔棘魚。

科學家從來只見過腔棘魚的化石(古生代泥盆紀至中生代白堊紀均發現其化石),因此一直都以為這種魚早在6500萬年前與恐龍同時滅絕了,萬萬沒想到,現在居然會捉到活的標本。英國的魚類學者史密斯教授研究了這條魚之後,把牠命名為拉蒂曼魚,以紀念最先描繪這條魚的南非博物館員拉蒂曼小姐。

非常遺憾的是,當這條魚被送到拉蒂曼小姐的手中時,內臟已經腐爛,因此無法進一步研究這種稀有活化石的生理與生態。史密斯教授只好重金懸賞,希望有人捕獲第二條活標本,以供研究。他等了14年,才於西元1952年12月20日,在東非的科摩羅(Comoro)群島附近,捕獲了第二條腔棘魚,而確定了這種魚的產地。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的魚類學家都在競相研究這種活化石,想了解有關牠的一切知識。因為研究這種活化石,不但可以明瞭這種深海怪魚的生活情況與生理、生態知識,而且可進而了解古代總鰭魚類是如何登陸而演化成陸上的四足動物。這段史實,事關整個脊椎動物的歷史。


腔棘魚為啥麼這麼的受到大家的注意,歸類於下列幾點:

.最為著名的魚類活化石,被認為早在七千萬年前就該滅絕了的生物,後來居然發現了活體。

.可能是魚類近化成兩棲類中間重要的一環,就像中國獵龍可能是恐龍進化成鳥類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般。

.雖然已經發現了存活的腔棘魚,不過數量少到已快變成真化石了。

.腔棘魚與七千萬年前的變化不大,是怎樣的條件讓腔棘魚有本事與其他更能適應環境的魚一起存活了下來。


生存環境

科摩羅群島的海洋

把腔棘魚隔離起來,使牠們夠活到現在的科摩羅群島周圍的海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環境呢?從空中往下看並不怎麼出奇的科摩羅群島,臨海的四面都是險崖。

科摩羅群島的海洋,在離岸100公尺處,有許多地方水深超過1000公尺,可是在靠近海岸陽光的充足的地方,有一片狹窄但是很發達的珊瑚礁(裙礁)。從珊瑚礁的邊緣往下看,可以看到熔岩性的黑岩石,和由暗色的沙形成的陡坡,一質延伸到深海,熔岩性的岩石處處形成水中洞穴。在更深的海底中,到處可見單調的岩石和帶有波紋的沙坡漸漸隱去,及腔腸動物中的鞭海柳珊瑚和黑色的魚。從水深200到500公尺的附近,捕上來的魚有鯖帶魚和薔薇帶鰆等。這些與腔棘魚一起生活在深海的魚,都有一對在弱光下也看見的見的大眼睛,合一咬住就不放的尖銳齒列;在黑漆漆的海中,這些魚可胼和腔棘魚競相爭食。

補獲腔棘魚的海底分布圖。白圓點表示從一九五二到一九八三所捕獲的腔棘魚的數目及深度。多半是在水深二百到三百公尺處被捕獲的。


在2001年的11月21日,肯尼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向人們展示一條稀有的腔棘魚,人們過去一直以為,腔棘魚早於65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滅絕了。而在2001年四月,肯尼漁民捕獲了這隻1.75公尺,重77公斤的腔棘魚。


腔棘魚是夜行性的

腔棘魚白天躲在水深170~230公尺的洞窟中靜止不動,日落後,三三兩兩地游出往深處移動,捕捉獵物。腔棘魚是用其尖銳的牙齒緊緊咬著獵物,然後一口氣吞下,它們只會捕捉來到口部正前方的獵物,這是反射性的行為。

像這樣節約能源只依賴偶然性的狩獵方式成功的機率很少,所以襲擊必需既敏捷又準確,故其頭部先端的吻部器官能感知獵物在游泳時所發出的微弱電場,然後測定獵物的位置。


腔棘魚為何沒絕種

腔棘魚住在獵物少的區域,但是因為腔棘魚的代謝速率很慢,所以只要少數的食物就能生活。其代謝速度在安靜時的氧氣硝號為3.8毫升/公克/小時,和其他魚類相較之下,根本微不足道。這可能是腔棘魚和其他新型硬骨魚競爭時,所能夠獲勝的理由吧,也因為在這種邊疆地區的棲息地,所以腔棘魚能夠在生存競爭中持續獲勝。

其左右成對的鰭(胸鰭、腹鰭)以及不成對的鰭(第2背鰭、第1尾鰭)的動作是同步的。成對的鰭產生出推進力時,不成對的鰭就在休息狀態的這種交互產生推進力的動作方式。其結果就產生了一致的前進動作。腔棘魚是非常不活潑的魚類,但是他卻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中做非常快速的加速起跑專家,它在水中為理想的紡垂體的數值,在積極的游泳時在他的身體周圍幾乎不會產生旋渦。這讓它在捕食獵物所必要的快速起跑成為可能。

在腔棘魚的鱗片表面以及背鰭邊緣具有齒狀突起的粗糙構造,因此而讓表面產生境界層,就讓周圍的水能夠平順的滑動了。腔棘魚的身體是讓它能夠做像緩慢的漂流般的游泳,亦能在捕捉獵物時的快速起跑的形狀。

從生理結構看,腔棘魚已經演化到相當高的程度,不但能以卵胎生繁殖後代,而且全身披覆厚厚的石灰質鱗片,像穿著盔甲般,使其它魚類咬不動。此外深海的環境很少變化,天敵也很少,因此比其它魚類的生存機率高。

發貼心情 藍泡泡 說:



獨自垂釣野塘東 微風拂面真輕鬆 無奈鯽魚難尋蹤 突然大咬似春風  
我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9OvDQ8SLQUUM9xVaPLBBPtjM/archive?l=f&id=22

將此文章分享至→
支持這帖子!(0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