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化 - 溪流的嗚咽 ∼∼∼
作者:民生報記者/鄭朝陽/調查報導
去年七月二十二日嘉義縣八掌溪河床上四名待救工人被急流吞噬的畫面,至今仍深烙在國人記憶中;「八掌溪事件」自此,不僅成了全民傷痛的記憶,也成了新政府救災、應變慢半拍、無能的代名詞。
不過,在這幕慘絕人寰的悲劇背後,多數人都忘了探究:災難現場的洪水,為什麼來得這麼快?為什麼這四人要去做河床加固工程?
台灣溪流命運多舛,除了承受生活與工業廢水汙染,已快速優養化之外,由於人們與水爭地、甚至基於莫名的理由逐一被「整治」,多年下來,經整治的溪流面目全非,幾乎已全面「硬化」,呈現水泥化、溝渠化單一面貌;河道寬度縮減、水流加速、破壞力更強,有的水流因此改道,河床一片乾涸,就像人得了動脈硬化症一樣,逐步走向病態、死亡。
人與溪流親密的依存關係和情感被硬生地為工程所割裂,哺育大地的河川反目,成為洪水猛獸,溪流生機、兒時親水記憶不再;台灣人和溪流的距離愈來愈遠,讓人不禁要問:我們的水利工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溪流環境浩劫已成事實,且仍持續施做中;本報即起推出系列調查報導,呈現國內溪流水泥化真實面貌,並探究水泥化溪流復育的希望工程,期能喚起主管機關與社會大眾的保育意識,找回生機盎然的溪流環境。
「八掌溪事件」即將屆滿周年,四名施做河床加固工程的工人,在滾滾洪水中喪命,換來政府危機處理的積極改善;一年過去了,當時做好的固床工程仍擋不住洪水沖刷,崩塌敗露,國內溪流整治向來採用的硬性工程手法,已造成惡性循環;自「八掌溪」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河川、溪流有如「大地之母」,孕育無限生機;她也如人體的血管,分布全身,輸送氧氣與養分;當血管已硬化、血液出現混濁時,健康也就亮起了紅燈,未及時治療,只有逐步邁向死亡。
☉固床工事窄化河道 剝奪了溢淹緩衝區 -------
一年後,重返八掌溪現場,四名亡者遺留的固床工事,陣仗比起當初大得嚇人。耗資三千萬的固床工程,今年肯定要再花錢修護,兩岸砂質與泥質混合的護坡,有如即溶咖啡,遇水即化;目前正值颱風暴雨季節,溪水水位起伏,刁鑽的溪水不斷啃噬著兩岸護坡,在淘空基礎後,水泥護堤自然崩塌,就連用來強制溪水改道的消波塊,也成了溪水敗將,一個個往下游漂流。
「沒有固床工程來阻止河道繼續往下刷深,嘉義市四十萬人將面臨無水可喝的困境。」經濟部水利處第五河川局長洪勝榮憂心地說,固床工程上方,就是自來水公司仁義潭攔河堰的取水口,供應嘉義市民生用水;由於上游河川砂石過度開採,造成河床遭溪水刷深十餘公尺,加以上游沒有充分的砂源補充,使河床沖刷力道與日俱增;如果不在攔河堰下方做好固床工事,一旦攔河堰基礎被溪水淘空而崩塌,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第五河川局規畫,由於嚴重沖刷導致八掌溪上游河段坡降日形陡峭,這樣的固床工程平均每八十公尺就要做一個,前後要施做十八個,總經費逾十億;目前已完成五處,未來仍將陸續施做。可以想見,一條條自然的溪流,在投注龐大經費整治後,成了一條條人工的排水渠道。
溪流水泥化、溝渠化早在過去一、二十年內即已普遍展開。台灣省政府在八十三年至八十八年間編列二千餘億元,執行「防洪排水及水土保持」計畫,更是加速全省溪流水泥化的重要推力;從北到南,由西到東,幾乎無一倖免。雖名為溪流「整治」,但許多從未氾濫的野溪,也因此被開腸剖肚,打上厚厚一層水泥,完全沒有毛細孔,從此無法呼吸,小時在野溪裡抓魚蝦的美好童年經驗,便全被水泥掩蓋、窒息。
☉溪流景象面目全非 阻絕人們親水機會 -------
溪流、河川流經人造都市的河段,在防洪的安全考量下,幾乎無一倖免地被高聳的水泥堤防阻絕;一則以防洪,一則窄化河道,剝奪了溢淹緩衝區,作為人們發展用地。於是,人們不斷花大錢加高堤防,阻絕了人們親水的機會,人與溪流的關係,開始由親近轉為防禦和對抗。
「政府是在『整』河川,不是在治理水患! 」從小與小溪為伍的花蓮中學生物老師廖美菊不滿地批評。她說,每條溪流原都有獨特個性,也有不同的面貌;政府卻透過整治工程,把溪流裡的大小石頭清除一空,兩側護岸的樹木砍除殆盡,天然土堤、河床一律換上水泥,等於穿上同一套灰色制服,「你還能分辨得出:那是什麼溪嗎?」
廖美菊清楚記得,小時老家旁的小野溪,竹圍水繞,開滿了野薑花,風吹竹林的沙沙聲、雙腳泡在溪水的沁涼感,及野薑花的馨香,充滿了她童稚與青少年的生命記憶。上大學後,小溪在地方人士「爭取」經費下,展開整治工程,竹林、野薑花、野草全都由水泥和綠藻取而代之,魚、蝦、蝌蚪、螢火蟲失去賴以維生的庇蔭環境,一一向人們說再見。
現在廖美菊再也不敢回老家,「兒時記憶的所在,面目全非,雖然地理上小溪依舊存在,但在我的心靈地圖中,她早已消失。」因為找不到連繫兒時記憶的環境意象,廖美菊自認是個沒有根源的浪人。
身為中學生物老師,廖美菊更能深刻體會:現代青少年何以在虛擬的電玩世界中流連忘返?她說,青少年與土地、環境的互動太少,從小學到高中的生物課,全不重視自然體驗教學,成長過程缺少了鄉野的美妙與芬芳,童年生命裡自然缺乏魂牽夢縈的記憶,再加上政府的河川整治工程切斷了人們與溪流的互動,如何期望青少年愛惜鄉土?
即便是以觀光立縣的花蓮縣境河川,縣府水利官員也證實,絕大多數河川下游都已經「水泥化」。這幾年,縣府大力結合溪流,推動單車專用道,以吸引觀光客。家住吉安溪旁的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就感歎,八十三年以前,溪畔種了兩排苦戀花,四、五月間淡紫色花朵綻放的景致,成了她辨認家鄉的印象;樹下散步、乘涼、看書的閒情逸致伴她成長。她曾經花三個月,用相機記錄整條溪的面貌,不料,她到台北唸書期間,整條溪竟然被整治得像條大排水溝,上游的水明明被抽光了,還蓋了一大堆攔砂壩,河道中消波塊充斥,加上沿溪大理石加工廠排出的廢水,讓她與吉安溪就此陷入「苦戀」。
☉消波塊夾雜廢水 自然生態大屠殺 -------
類似的經驗在全台各地不斷上演,大多數整治工程都要求來自地方人士和民意代表,但這些力主整治的人都沒想到:他們正在「謀殺」家鄉寶貴的環境資源。
被選為第四座核能電廠預定地的台北縣貢寮鄉,即擁有雙溪及其支流,這條北部第四大河川,經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小如調查發現,在此棲留的鳥類高達近兩百種,是北部罕見的生態棲息地。不過,最近貢寮鄉公所運用核四廠的回饋金,開始整治雙溪支流石碇溪,引起保育團體嚴重關切,而整治工程更往雙溪主流推進,打算在溪畔興建親水公園,令人憂心:雙溪是否又要變成另一條大排水溝?!
除了溪流、河川陸續被整治外,擔任農田灌溉通路的農田圳路,也多走向水泥化之路。師大環境教育系主任汪靜明指出,農田水利單位從水權利用觀點分配灌溉用水,為了減少灌溉用水中途滲透到地下的比例,逐漸把魚蝦、青蛙、螢火蟲等生物隱身的圳路砌成排水溝,留下外來的福壽螺和吳郭魚,實在與政壇高喊的「本土化」格格不入。「台灣的溪流生態宛如歷經一場大屠殺!」汪靜明說。
民生報
2001/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