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小林大夫在 2003/04/17 10:57:22 發表的內容:
這個問題,如果以力學的角度來探討,只要佔有體積且不與水互融之物體皆有浮力,而大小就像小紀兄說的一樣,取決於入水後所排開的水重.當我們將浮標調好之後,top尾浮出水面的體積(目數),也就是代表著整各釣組(從下勾到top尾)所剩下的浮力大小,但此時整個釣組也就處於一個不穩定的平衡狀態,若先不考慮掛餌之後的影響,當魚就餌時,會對釣組施加一作用力:
若作用力往下,top尾連帶下沉時就必須開使對抗釣組所剩下的浮力,才能使top尾下沉;
若作用力往上,則不論作用力大小,釣組必然產生上浮的結果,也就是top尾在水面的目數增加.然而上浮或下沉的速度則牽扯到一連串有關物體在黏滯流體所產生之阻力,以及釣組在水面下運動時所產生阻力的問題所以標身是否流線,標身上的漆對水的黏滯力,甚至標身是否光滑...,都影響到當釣組受作用力時運動(上升或下沉)的速度.加上用一點點微分的觀念,就餌時對釣組所產生的淨力越大,瞬時速度就越快,就是一般所說的脆點回歸問題本身,以這個觀點來看,"所調的目數越少,則越靈敏"的看法立即成立因為如果我們把top尾衡切成無限個等寬的圓薄片,越靠尾的地方直徑越小對於作用力的抵抗也越小,換言之就是下沉的速度越快但是...這不是與運鍋大大的所著理論背道而馳嗎??
原因是當我們把餌掛上去之後,整個釣組所受的重力早就遠遠超過浮力
top尾露出水面的目數,只是給我們參考用的
所以當所調的目數越多,剩下的浮力值越能抵消全部的重力
使釣組的慣性質量很小,要改變其運動所需的力很小,
所以"所調的目數越多越靈敏"也是正確的.
而兩者之結果如此兩極的原因,在於餌的密度與餌團大小,也就是餌在水下的重量,
如果小於調目,就是剩下的浮力,則調目越少越靈敏,
反之,若遠大於調目,當然是越多越靈敏囉...
以上,只是我以我所學的一些理論拼湊而成,是對是錯,就留待各位釣魚界的教授們打分數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