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其豪/台北報導〕81歲釣客拉竿時魚鉤意外回彈,「釣到」77歲老翁!
魚竿後甩 飛到人群
台北縣淡水鎮老翁洪進鹿前天在捷運淡水站後方河岸垂釣,魚竿往後甩,
魚鉤竟不偏不倚鉤到後方6公尺、正在聊天的遊客高萬興臉頰,
高某到醫院1個多小時才將帶有倒鉤的魚鉤取下;意外發生後,
釣客與被害人都覺得很無奈,並達成和解,「肇事者」同意負擔醫療費用,
還包個1200元紅包替傷者壓驚,金額合計近萬元。
淡水馬偕醫院急診室主治醫師王樹林說,無論被魚鉤鉤到哪個部位,
傷者千萬不要自己處理,建議馬上就醫,因為用扯的不僅扯不下來,
還可能使傷口加大,醫生會以局部麻醉,用手術器材取下,
若有必要會稍微劃開傷口取出魚鉤,術後要避免傷口受感染,短期就能癒合。
看人釣魚 竟被鉤到
高萬興說,當時聚在榕樹下聊天的有十幾人,自己卻被天外飛來的魚鉤鉤到
,讓他痛得血壓飆高,眾人被嚇了一跳,有幾十年垂釣經驗的洪進鹿也愣在現場。
洪進鹿說,老人家沒什麼休閒,趁著週日好天氣,
清晨5點多就到捷運站後方淡水河畔釣小魚,釣到下午2點多毫無所獲,
打算收拾漁具返家,最後一釣可能是鉛塊卡到河底異物,於是左右搖晃魚竿,
再猛力拉扯,30尺(近10公尺)的魚線呈拋物線飛到後方人群,鉤到高萬興右臉。
送醫取鉤 紅包壓驚
事發後,洪進鹿試圖拿鑷子扯下高某臉皮的魚鉤遭制止,
眾人手忙腳亂幫忙解鉤也無效,傷者被送往淡水馬偕醫院,
醫生替他照了2次X光,施以小手術取下魚鉤,開立藥膏、消炎藥,2天後回診即可復原。
高萬興說,事發前看到洪進鹿在垂釣,還好奇趨前詢問「戰果」,
沒想到不到10分鐘就意外被鉤到,活到這把年紀還是頭一遭碰上這種事。
 |
傷者高萬興右臉頰被魚鉤鉤住,圖為頭部側面拍攝的X光片,
魚鉤形狀清楚可見。 (記者黃其豪翻攝)
|
資深釣客拋投前 會喊「趴竿喔」示警
記者陳正王、黃其豪/特稿
釣魚甩竿不慎、魚鉤鉤到旁人之事相當常見,特別是遇到大咬,釣友急著出竿,
一不小心,憾事就此發生,輕者破皮、流血了事,重者送醫甚至毀容。
釣竿粗略可分為手竿和甩竿,手竿就是一支釣竿配一條長度相當的釣線,
能釣的距離有限。若要釣遠處的魚,就得用到配置捲線器的甩竿,
先將鉤上餌的魚鉤垂在後方,再利用釣竿彈性用力將魚餌拋到遠方釣點。
由於拋投瞬間力量很大,為免鉤到人,資深釣友習慣拋投之前會先喊「趴竿喔」,
提醒後面的人閃躲或不要靠近,也會轉頭看看後方有沒有人。
但初入門釣友可能因為拋投技術不純熟、沒那麼小心或忘了出聲提醒,鉤到人的機會就比較高。
鉤子傷人事件最常發生在白帶魚釣場,由於釣客和旁觀者擁擠,
又是夜間,傷人事件層出不窮,特別是白帶魚大咬時,分秒必爭,
大家急著出竿,往往失去了原本那份謹慎,加上白帶魚串鉤又大又多,
不小心鉤到了,皮裂肉翻,慘不忍睹。
拋投的魚鉤為了防止魚餌掉落或上鉤的魚跑掉,鉤尖前都帶有倒鉤,
一旦刺入肉內,並不容易取出,嚴重者多半得送醫手術急救。
台北縣長周錫瑋去年視察河岸建設,就有民眾反映,遊客眾多的河岸不適合垂釣,
周錫瑋也認為不妥,要求高管處官員規劃適當區段供垂釣,或施作向河面延伸的短堤,
將釣客與遊客活動空間區隔開,但迄今無下文。
高管處駐點 未見管制釣客
諷刺的是,縣政府高管處在水岸派員駐點,就近維護河岸秩序,
釣客卻也喜歡在這段河岸垂釣,釣客將釣竿向後甩,竿長就足以敲到遊客,
釣線比竿子還長,甩竿向後飛向何方難以掌控,相當危險,卻仍未見制止。